返回
培养未来的成功者
吉利学院以“产教融合”为抓手 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应用研究型高校(上)

吉利学院南大门。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

  吉利集团领克汽车成都工厂向吉利学院捐赠吉利汽车。

  吉利学院位于成都市龙泉湖畔,这里是成都东部新区的核心位置,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桥头堡、未来之城。吉利学院坚持以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目标,将人才培养聚焦在智能制造、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数字经济、高端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大力培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急需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秀的人力资源和智能支撑。
  2020年10月,吉利学院开学典礼上,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表示:“同学们走进校园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更好地走向社会的标准是什么?吉利学院认为,要提高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度,人才培养要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智能+”等重大发展战略,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需求。而实现上述目标的抓手,正是“产教融合”。□李子 (图片由吉利学院提供)

吉利控股集团+北京大学支持 吉利学院“底气十足”
  吉利学院,是世界500强企业吉利控股集团于1999年创办的全日制民办高校。
  2020年,吉利学院离开深耕21年的北京,落户成都东部新区这片热土,将在北京的校址整体移交给北京大学,为其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成都,其占地2000余亩的现代化、智能化校园,成为新晋网红“打卡点”。学校西迁是为了响应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需要,响应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需要。
  2019年5月,北京大学与吉利学院签订协议,支持吉利学院创新发展,北京大学在学科和专业建设、师资队伍、科研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给予吉利学院大力支持。同时,双方共同探索公办、民办高等教育融通发展的新途径和新机制,致力于将吉利学院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应用研究型大学,打造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典范。
  在2020年10月吉利学院的开学典礼上,北京大学副校长张平文表示:“北京大学作为吉利学院的战略支持高校,将与吉利学院一道,深度参与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探索应用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努力打造西部研发新高地,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西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库支撑。”与北大的战略合作,是吉利学院在高水平发展新征程上迈出的重要一步,也是公办、民办高等教育融通发展的一次重要尝试,吉利学院也是北大唯一战略支持的民办大学。
  在开学典礼现场,李书福表示,吉利学院是在北京大学战略指导下建设而成的,今后要在校园里建设北大西部研究院,为西部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希望大家努力将吉利学院建成“小北大”。
  吉利控股集团和北京大学的强力支撑,给予了吉利学院要建成“小北大”的底气,努力为西部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据吉利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学校以服务成渝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依托吉利控股集团设置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需要的本科专业,努力建立三大学科群:高端装备及智能制造学科群、人工智能及集成电路学科群、数字经济及高端服务业学科群;开设36个本科专业,涵盖8个学科门类,其中包括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教育学、艺术学、理学等。

实现“千人千面” 为未来培养成功者
  走进吉利学院的学生实训中心,摆放了4辆崭新的不同型号的领克汽车,这是领克汽车成都工厂联合领克销售公司赠送给吉利学院的教学用车,此外还有沃尔沃、吉利等品牌的汽车,这份“豪气”对于不少汽车专业院校来说都很少见。
  吉利学院的学生在实践课程中,能够利用教学用车,进行现场沉浸式体验,技术研发、机械制造、营销等专业的学生都可以根据各自的专业需求,在实训中心的真实场景中学以致用,提升动手实践能力。学校在培养优秀人才的同时,也为企业储备人才。
  李书福认为,人才培养不应该“千人一面”,而是要实现“千人千面”。如何实现“千人千面”?吉利学院给每一名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一人一个学习大纲,一人一个梦想,一人一个特长,力求将学生培养成未来的成功者。
  2020年11月,吉利学院举行吉利星车队Baja赛车新车发布会,这既是一场赛事新车发布仪式,更是一节生动的实验实训课。Baja新赛车采用了碳纤维车身制造技术,在汽车业内引起强烈的关注。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发布会等实训活动,这是吉利学院致力于实现“千人千面”的一个途径,进入吉利学院的学生都能够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舞台。
  近期,学校针对部分学生考研需求,制定了“吉优人才”之“吉研计划”,选派优秀教师为同学们免费开设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导课,为学生考研升学助力。这一举措在高校中尤其是民办高校中是很少见的,受到同学和家长点赞。

吉利学院携手企业 制定独特的人才培养方案
  走进校园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李书福非常看重学生是否学到了真本领、练就了真功夫,“同学们走进校园,就应该根据你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来规划制定你的学习大纲,从而去实现你的人生理想”。
  有这样一组数据,2018年—2020年,吉利学院三年平均就业率达94.32%。学校在为吉利控股集团输送人才的同时,也为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培养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他们在200多家上市公司担任高管。同时,吉利校友已经创办各类企业1000多家。
  吉利学院的人才培养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与企业办学这一模式密不可分。
  作为世界500强的吉利控股集团,其下属有5大产业集团,吉利学院依托5大产业集团,每一个专业都有集团的一个或多个企业作为支撑,为深度开展“产教融合”提供了独特的优势。
  吉利学院的“产教融合”起步很早,并且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从1999年建校开始就实现了“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共建实验实习基地;随着合作的不断迭代升级,到现在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22年的办学历史也是一部产教融合史。
  吉利控股集团的岗位需求,是吉利学院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南针”,即以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引入OBE理念,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做到人才培养规格和行业需求一致,让学生学真本领、练真功夫。因此,吉利学院培养的人才可以直接胜任吉利控股集团以及其他企业的岗位,避免了学生能力与用人单位需求不匹配的矛盾。
  据吉利学院执行校长阙海宝介绍,吉利学院通过“五大路径”,坚持走产教融合之路,最终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
  “培养规格与行业标准相融合”,即成立由行业、企业专家和学校教师共同组成的专业顾问委员会,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标准。
  “教学内容与工程实际相融合”,即教学课程基于岗位能力素质和企业实际需要进行创新,以企业为依托的大学课程设置应该基于企业各工作岗位和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来量身定制。
  “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融合”,即以真实工程项目为载体,将专业教学与工程技术应用全过程紧密结合。
  “教学场所与真实工厂相融合”,即学生的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在校外企业或校内工厂真实环境进行。
  “教师队伍与工程师队伍相融合”,即构建双师双能双聘用机制,一方面,吉利控股集团资深的工程师被聘为吉利学院的导师;另一方面,吉利学院的老师也会进入工厂跟岗学习,从而实现“以战促学、以战促新、以战促强”,旨在打造校企之间的“双师型”人才。
  为了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吉利学院实行“3+1”培养模式,学生前三年在学校完成理论学习,最后一年则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并且学生的毕业论文也是在生产线上完成,打通了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之间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