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学院安宁校区校门。
攀西植物医院、攀西动物医院揭牌仪式。
□朱占元 (图片由西昌学院提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尤其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扎根凉山、艰苦创业、甘于奉献、追求卓越,西昌学院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始终以党的教育方针为引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办好人民满意的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学校始终与国家发展同心同行,栉风沐雨、勤耕不辍,始终以促进民族地区发展为己任,矢志应用、躬耕地方、情系彝乡,已发展成为四川民族地区办学历史悠久、学科门类齐全、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应用型高校。
近年来,西昌学院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用好全面深化改革“关键一招”和“重要法宝”,牢牢扭住高质量发展这个目标,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发挥自身在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文化传承方面的作用,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事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目前,学校已成为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应用型本科高校,四川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民委”)共建高校,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国家银龄教师行动计划”受援高校。学校发挥所长,服务国家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多措并举,为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作出突出贡献。
实施人才培养“提质工程” 筑牢育人基础
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印发《中共西昌学院委员会关于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实施方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三全育人”全过程,扎实推进“五育融合”。
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突出人才培养价值导向。西昌学院获批四川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建成省级课程思政标杆院系2个、示范团队3个、示范专业2个、示范课程18门、典型案例2个。优化专业设置,深化教学改革,申报新兴专业8个,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4个,建成国家一流课程3门、省级一流专业12个、应用型示范专业3个,省级一流课程30门、示范课程9门。立项国家级“四新”项目3项、省部级教研教改项目78项,获得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17项。
“双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校获准立项建设省级创新创业学院和省级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互联网+”大赛共获国家级奖项118项。毕业生平均去向落实率89.06%,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9.57%。近五年培养人才33345人(其中生源地为民族地区的学生11254人),留在民族地区工作的毕业生10154人,占比达30.45%。
实施学科建设“攀登计划” 提升科研水平
西昌学院围绕硕士学位点建设,科学统筹、整体谋划学科发展,以科研平台和科研团队建设为抓手,持续提升创新能力和学科实力,产出高水平重大科研成果,以新质生产力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优化管理制度,科研水平整体提升。学校出台科研业绩积分办法、学科专业建设“攀登计划”等系列文件,激活人才队伍科研积极性。2019年以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国家艺术基金等国家级项目40项,科研经费3.94亿元;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3项;发表论文1619篇,出版专著101部;签订“三技合同”,总金额3522.2万元。
强化科研平台建设,学校建成厅州共建攀西特色作物研究与利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两个省级科研平台,实现四川民族地区自然科学领域省级科研平台的新突破。2023年,学校投入5000万元用于提升学科平台硬件水平,建成攀西植物医院、攀西动物医院,州校共建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重点实验室等。选育区域特色作物新品种45个,洋葱育种技术全国领先;马铃薯亩产超万斤,破西南地区高产纪录,推广应用1800万亩,创造效益超100亿元,学校获评省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单位。作物学、民族学两个学科被列为国家民委重点学科,作物学被列入四川省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贡嘎计划建设学科。
实施人才引育“雁阵方略” 增强师资实力
学校持续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四川民族地区发展需求,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育留用”和激励机制,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形成以高层次人才为引领、中青年骨干为主体、青年后备人才为支撑的人才梯队,为服务民族地区和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围绕重点学科,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截至2024年9月,学校在职教职工1323人,其中教授114人、副教授289人,博士292人,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37.38%,国家、省级人才称号教师24人次,“双师双能型”教师548人。
充分发挥银龄教师作用,聘请清华大学等知名高校的银龄教师107人次来校工作。选送百名博士到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参与行业企业生产、工程实践和科技开发活动,聘请百名行业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担任行业导师。
实施协同发展“共生行动” 强化社会服务
学校坚持“立足凉山、服务区域、强化应用、突出特色”发展思路,深化产教融合、校地合作,围绕地方产业升级和关键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乡村振兴等现实需要,不断提升学校在科学技术和人才资源等方面服务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助力脱贫攻坚,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学校选派49名干部驻村,10000余人次师生参与行动,投入和协调扶贫资金2400余万元,修建“幸福桥”、打通“幸福路”,5次获得省委、省政府及州委、州政府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的表彰,6人获省、州“优秀第一书记”“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8人获省委教育工委表彰嘉奖,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帮扶成效被国家级、省级媒体报道20余次。
科技“赋能添智”,助力乡村产业发展。学校与地方政府、行政部门和重点企业签订合作协议33份,签订校地科研服务合同130项,总金额6436.1万元。在凉山建立17个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科技小院),服务地方6个省(州)级农业科技园区发展,对接凉山17个县(市)的地方产业开展科研攻关,先后开展技术服务1000余次、培训基层农技干部及农民1万多人次;促进马铃薯、葡萄、苦荞、洋葱、崖鹰鸡、冷水鱼、黑山羊等成果转化,支持凉山特色农畜产品优化、产业升级,为群众持续增产增收奠定坚实基础,助力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新起点,新征程。西昌学院将按照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实施2029、2035、2039“新三步走战略”,全面实施博学笃行、登峰引领、人才雁阵、先锋行动、条件提升“五大工程”,着力打造奋进西院、品牌西院、阳光西院和幸福西院“四张名片”,奋力谱写服务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