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三线建设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项目效果图。
夜间俯瞰攀枝花三线建设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项目全景。
俯瞰建设中的攀枝花三线建设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项目。
□康纪鸿 彭钰 文/图
58载光阴,不过是历史长河的一瞬,但对于因三线建设而生、成长在攀枝花的中国十九冶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十九冶”)来说,却是用一个又一个“硬核”项目镌刻“西部铁军”品牌的奋进历程。如今,这支队伍再次回归家乡,以“匠心之作”书写发展新篇章。
回溯半个多世纪的奋斗史,中国十九冶浓墨重彩地诠释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
风驰电掣的时空隧道里,十九冶人用血肉之躯铸成一支英勇无畏的箭镞,响应国家号召,勇担“听党指挥、忠诚担当、精益建造、勇创奇迹”的企业使命。
英雄本色 血脉中的梦想与荣耀
攀枝花,这座城市有着两张独特的名片——“微雕钢城”和“暖暖花城”。半个多世纪前,中国十九冶在这里建成了“微雕钢城”;半个多世纪后,他们又在这里参与建设“暖暖花城”。对于一出生就带有“攀枝花基因”的中国十九冶而言,攀枝花,既是梦想的起点,亦是崭新的荣耀。十九冶人用坚韧和创新,诠释“西部铁军”血脉中流淌的英雄本色。他们的故事,是中国建设者不屈不挠、勇于奋斗的生动写照。
微雕钢城,是梦想的起点。1966年6月1日,中国十九冶正式成立。此时,攀枝花三线建设进入关键时期,5万余名建设者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以“一心想着攀枝花,不出铁水不回家”的豪迈,开始了攀钢一期、二期工程建设。经过23年艰苦奋斗,他们在弄弄坪仅2.5平方公里的山坡上,建成了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吨钢占地面积最小的钢铁联合企业。1970年7月1日,攀钢一号高炉正式投产,“象牙微雕钢城”的美誉不胫而走,中国十九冶有了“微雕大师”的美誉。
暖暖花城,是崭新的荣耀。2024年2月,攀枝花三线建设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项目在攀枝花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竞标。项目不仅是未来城市新地标,也是推动城市功能完善和品质提升的重要工程。中国十九冶为此组建了一支涵盖多领域的专家队伍,运用建筑信息模型(BIM)+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设计出符合现代旅游消费趋势的项目方案,最终从50多家参与竞标的一众优秀企业中脱颖而出,一举中标。
2024年4月,该项目正式开工。面对地质复杂、工期紧迫的双重考验,中国十九冶集结精锐技术团队,运用数字化施工管理技术,成功克服了场地狭窄、设计方案调整、异形结构多及立体交叉作业等难题,于12月完成湖滨文旅综合街区A区、B区主体结构封顶的目标。
勇者无畏 十九冶的凌云壮志
面对时代的洪流,十九冶人如同迁徙的雁阵,四海为家却始终坚守初心。他们在艰难险阻中磨炼斗志,一次次完成走出大山、走出冶金、走出国门的壮举。
从武钢三炼钢的56项工程,到邯郸高炉推移工程中4天内将重达5200吨的高炉推移到位的壮举;从广东深圳的环宇大厦,到攀钢万能轧机工程的成功建成;从深耕上海、武汉等市场,到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参与约旦、斐济、意大利等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十九冶人谱写了一曲曲“出山、入海”的壮歌。
如今,中国十九冶已确立“一核两高两带八点”的市场布局和“1+5”区域融合发展战略,以设计施工总承包为引领,以建筑产业化为平台,以建筑业的绿色化、智能化为支撑,构建起冶金、房建、市政、交通、能源环保、地下空间六大业务体系。他们精心培育冶金高炉、基础设施路桥隧、能源环保等品牌,全面提升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能力,打造完整的工程产品服务链和价值链。
中国十九冶具备“四特八甲”资质体系,被评为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拥有150余项国内外领先科研成果,荣获30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优质工程奖。拥有众多专家和技能人才,是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翱翔,永不停歇;乡愁,如潮汹涌。十九冶人将这份深情与向往倾注于攀枝花,从梦开始的地方再起航。
铁军新篇 新征程再创辉煌
2024年春,攀枝花三线建设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项目火热进行。看到承建企业的标识时,一位年长的市民感叹道:“这就是当年建攀钢的‘十九冶’嘛!”
“西部铁军”重回攀枝花,已然踏上新征程。
这个项目承载着中国十九冶再展“西部铁军”雄风的热忱,以及攀枝花市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中国十九冶以新质生产力应用为主导,运用BIM和GIS技术,实现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构建全方位的信息集成体系。中国十九冶积极响应绿色发展号召,在该项目中创新应用高钛炉渣,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并充分利用当地阳光资源,建设光伏发电站。
2024年5月,该项目获评“四川省智能建造试点项目”。目前,项目已全面掀起机电安装、装饰装修、湖体扩容的建设热潮,一个融合自然、人文与科技的新天星湖公园即将亮相。
踏上新征程,这支“西部铁军”步履坚定,全力再创辉煌。